688322奥比中光:全球3D视觉第一梯队,刷脸支付先行者

                 
文章简介:  688322奥比中光:全球3D视觉第一梯队,刷脸支付先行者  奥比中光(688322):一眼望不尽 3D光科技
  类别:公司 机构: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杨洋/谢尔曼 日期:2024-01-05

  688322奥比中光:全球3D视觉第一梯队,刷脸支付先行者

  奥比中光(688322):一眼望不尽 3D光科技
  类别:公司 机构: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杨洋/谢尔曼 日期:2024-01-05
  奥比中光:3D感知领军企业,赋能智造+智行公司成立于2013 年,2015 年底实现主要3D 光学感知产品的量产,是目前国内能自主研发一系列深度引擎数字芯片及多种专用感光模拟芯片,并实现3D 视觉传感器产业化应用的少数企业之一。公司是全球少数几家全面布局六大3D 视觉感知技术路线的公司,产品覆盖生物识别、机器人、工业三维测量、汽车电子等多个场景。受场景拓展初期业务规模限制、近几年线下支付场景减少、研发力度较大等因素影响,公司短期仍处于亏损。
  技术迭代+场景升级,3D 视觉感知增长动力十足3D 视觉感知技术的早期阶段大多应用于工业领域,随着底层元器件和核心算法的进步,3D 视觉感知向低成本、低功耗、小体积和高性能不断升级,逐渐开启了消费市场应用。根据Yole 发布的全球3D 成像和传感市场研究报告,2019 年全球3D 视觉感知市场规模为50 亿美元,且市场规模将快速发展,预计在2025 年达到150 亿美元,2019-2025 年复合增长率高达约20%。
  2017 年支付宝携手奥比中光上线刷脸支付功能,成为刷脸支付在全球范围的首次商业应用。
  除零售线下支付外,刷脸就医也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按照每家医疗机构10 个场景(单场景2-3 台设备)、每家零售药店1 台医保智慧终端测算,整体对终端设备的需求量为830 万台-1230 万台,每三年的周期将最多创造24.9 亿元-36.9 亿元的3D 光学部件需求。在具身智能领域,3D 视觉感知能够为服务型机器人实现高效人脸识别、距离感知、避障、导航等功能。
  根据GGII 预计,服务机器人传感器需求的复合增速超30%,到2026 年传感器需求量有望接近80 万台,其中3D 视觉传感器占比接近80%。2022 年中国公共服务机器人3D 视觉传感器中,奥比中光市占率超过70%,有望长期受益服务机器人需求爆发。
  技术、客户、制造打造三维先发优势
  我们认为奥比中光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有望在行业内保持领先,得益于公司拥有从技术、客户到制造能力的强大护城河。技术端,我们通过对主要供应商产品的性能指标对比,不难看出公司在全球第三方方案商中,能力与英特尔同处于第一梯队。公司新技术平均研发周期2-3 年左右,将持续保持对追赶玩家的领先。公司构建了“全栈式技术研发能力+全领域技术路线布局”的3D 视觉感知技术体系,能够快速适应新场景需求。客户端,公司积累了支付宝、微软等一系列头部客户,客户在硬件结构设计及软件算法调试方面都需进行专项适配,形成一定的客户粘性。制造端,公司于2015 年成功实现了3D 视觉传感器量产,2018 年成功突破百万级量产交付,全球仅有苹果、微软、索尼、英特尔、华为、三星和奥比中光等极少数企业具有该能力。
  兼具成长性和稀缺性双重优势
  我们认为,3D 结构光正在有线下零售支付快速拓展至消费的各种场景,其中智慧医保和3D 打印有望在未来数年提供巨大需求市场。同时未来3D 结构光在机器人传感器组合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将有望跟随人形机器人的放量而爆发。奥比中光作为全球第三方光学解决方案的领军企业,具备产品快速迭代、头部客户资源、百万级量产能力&出货经验等多维竞争优势,也是目前市场上该方向上稀缺的上市公司,长期投资潜力可观。
  风险提示
  1、大客户业务波动;
  2、关键部件/技术受限。

  奥比中光(688322)公司深度报告:3D之眼 赋能千行百业
  类别:公司 机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杨仁文 日期:2023-09-22
  核心提要
  从2D成像技术到3D视觉感知技术是一次技术跃迁。目前3D视觉从认知和使用上,尚处于商业化较早阶段。3D视觉在性能上较2D视觉具有绝对优势,弥补了2D在深度识别、精准测量、边缘检测、动态识别、特征识别上的不足,丰富了在体积和表面积上面的采集数据,确保了测量的精度、准确度和稳定性。我们认为未来随着智能终端进一步普及(消费电子、机器人、智能驾驶等),同时3D传感器将持续降本。据Yole预测,全球3D视觉市场规模有望从2019年的50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150亿美元,市场规模实现快速增长。
  奥比中光位于全球3D视觉第一梯队,全栈式技术布局,获海外巨头高度认可。研发优势:纵向具备从底层到应用层、软硬件一体化(芯片、算法、硬件)的系统级开发设计能力,横向布局六大3D技术(双目、结构光、Itof、dTof、Lidar),具备不同技术路线间相互借鉴促进的研发创新能力。人才优势:公司集聚海内外尖端人才,打造了一支由芯片、算法、光学、软件、机电设计等多学科专业背景人才组成的3D视觉感知技术研发团队。产业链优势:公司产品贯穿产业链上下游,从底层技术,到中游环节完整的3D视觉方案商及下游各类应用算法的能力。量产优势:3D视觉传感器生产工艺复杂,量产难度高,公司百万级的产品量产保障及快速服务响应能力,形成了明显的先发优势。与龙头客户合作开发,优先选择成熟产品实现大规模量产。客户优势:已先后服务全球超过1000家客户及众多的开发者,获得包括英伟达、微软、OPPO、蚂蚁集团、中国移动等龙头企业认可,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口碑和品牌形象。
  多元布局打开成长空间,赋能千行百业。目前公司已布局生物识别、AIOT、工业视觉、智能门锁、消费电子等领域。在AIOT领域,据GGII统计,2022年公司在中国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市占率超过70%,位居行业第一。生物识别里的在线支付绑定支付宝,为行业标杆型设备。未来,3D视觉传感器有望在消费电子(智能手机、MR)、机器人、智能驾驶上广泛得到应用。在MR领域,协助MR捕捉3D形式的空间照片和视频,用来处理SLAM空间环境感知、手势识别、三维建模等功能;在人形机器人上协助机器人更好的感知与交互;在激光雷达领域,协助快速扫描周围环境,量化距离、速度和形状等信息,为机器人/车辆提供精准、可靠的感知能力。
  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我们看好3D视觉未来在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如消费电子、机器人、智能驾驶等领域空间广阔,且量产降本后有望助力3D技术的进一步普及。目前公司尚未盈利,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收分别为4.59/6.14/8.8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0/ -1.10/0.19亿元,对应PS分别为24.41/18.24/12.67X。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经营业绩不及预期风险;技术迭代创新风险;3D传感下游应用场景商业化不及预期;部分关键器件外采及委托加工等方式带来的供应链风险;客户集中度及关联交易较高带来的风险;国内国际公司及市场不可完全对比风险。
 
 
 

文章引用数据来源知名财经网站,如东方财富网,新浪财经等。声明:股票分析结果不是交易决策,只做参考!